三、味精谣言的源起

直播频道:
三、味精谣言的源起 实际上,鸡精的成分构成比味精要复杂得多,甚至鸡精的配料表里本身就有味精。那么为何一个不实的传言会对味精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呢? 在国内,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加上众多国产食品加工产业的负面报道,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信任进口食品及其背后的食品理念。国产味精不幸地遭遇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时代,在民众科学认识普遍滞后、媒体渠道普遍不规范不自主的大背景下,鸡精取代味精也成了一种必然。 另一方面,鸡精的价格高于味精,高溢价能为中间商带来更多的利润,这也是为何即便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但总有人愿意里应外合。 往更长的时间维度回溯,对于味精的偏见,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是欧美社会排华的一种符号。 味精谣言的鼻祖,是臭名昭著的“中餐综合征”。这一说法源自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非学术读者来信,该信件声称,食用含有味精的中餐后会出现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作为美国麻省医学协会出版的权威医学期刊,竟然发表了这篇毫无科学依据的文章,甚至忽略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早在1959年就已将味精划分为“公认安全”的现实。然而,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却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成为针对东方饮食的文化偏见。 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商业”和“政治”的双重需求。从商业视角来看,中餐馆往往被置于餐饮业鄙视链的底层,目的是压缩中餐的溢价空间,迫使中国人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在这方面,笔者在德国的经历也深有感触。德国的中餐馆多以廉价自助餐为主,同时还要应对比本地餐馆更为频繁的市场监管检查。这些中餐馆通常准备了两套菜单,向德国顾客提供的是廉价自助餐选项,而对中国顾客则提供价格较高的点菜服务。 有趣的是,在笔者留学的北威州,中餐市场之所以能够逐渐转向高端消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留学生的涌入(亚琛)以及华为等企业的进驻(杜塞尔多夫)。 从政治上来说,打压中餐有利于维持西方的文化优势,也强化了发展中国家“低位”的自我心理认知。 味精不过是在此种大方向下的“被波及者”而已,味精被污名化的时空背景有其复杂性,但也有最简单粗暴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只要“优秀理念”的解释权被他人所掌控,即便是好的东西,也能被别人定义为一文不值。 然而,随着中国在软硬实力上的全面崛起,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强行压在身上的理念和标准。自媒体、网络营销的兴起,也给予了国产品牌更为广阔的、不受传统媒体渠道垄断的表达平台。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行业协会,关于食品安全认识的纠正都得到了重视和推广,大量对于味精的科普涌现在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以诸如“味精VS鸡精”科学实验直播、《味精的前世今生》的科普形式,为味精完成了正名。 莲花味精抓住了这个风口,破产重组后的莲花健康在2021年后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以新媒体的手段,把发酵车间的生产现场搬到了镜头前直播生产,打消消费者对于味精工艺的安全焦虑,同时又以“味精鸡尾酒”、“味精冰淇淋”等创意消费理念引流、重构产品认知,最终起死回生,在2024年完成了一个多亿的净利润收入,可以说,莲花味精这个老字号在数字原住民手中完成了价值重估。 四、有关食品安全的舆论应该更加严谨、精准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作为一个关乎老百姓身体健康的议题,大众对之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亦是人之常情。 我们不能忽视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诉求,能被谣言所误导,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但反过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科普这件事情是具有主权性、人民性的。当科学理念的解释权落在资本与外来者手中时,也会对本国的经济主权以及人民权益造成破坏。 一个关于中国人肉蛋奶消耗导致巴西雨林面积减少的谣言,就足以对国内的养殖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被白左意识形态包裹着的商业竞争往往看上去充满了善意,但实际上不过是用伪善去搞更大的破坏。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还应当致力于营造一个更加严谨和理性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 为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向上去努力: 1)加强细化相关的食品管理标准和法案,给大众提供更为精细的食品安全参考标准。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意在精细化食品管理规范。 截止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340余种类别。尽管从制定标准到实际执行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标准能够为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提供更准确的指导,从而避免无的放矢的科普。 2)对企业的商业宣传做更严格的规范。 正如近期千禾酱油所经历的公众舆论风波,问题的核心在于“0添加”这一营销策略对消费者的误导。尽管其产品实际上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过于取巧的宣传手段最终导致了反效果。 正如最新的食品管理规范所明确指出的,宣传标语如“零添加”和“不添加”已被禁止使用。中国的企业若要避免被外界影响,首先必须学会对公众实诚。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更精细、高效的监管工作。 比如要求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用透明化解构猜疑,从原材料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追溯覆盖,能巩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4)加强相关的科普与辟谣。 要学会利用权威+传统官媒+新媒体的媒体矩阵去传播正确的知识,就像“味精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而非化学合成”这样的简单事实,就要大大方方地向群众科普。 经过多年的成长与进步,中国的食品产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应摆脱模糊不清的状态,变得更加精确和理性。我们不应再见到类似“鸡精”比“味精”更健康这样的误解。 以千禾酱油检测出重金属的事件为例,尽管检测的13款酱油中,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现行标准,媒体却忽视剂量而强调毒性,以片面的认知煽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情绪——这种利用公众知识盲点制造焦虑的做法,并非我们所期望的严谨且负责任的“食品安全讨论”。 企业宣传、政府监管与公众认知,这三个要素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互动,还需要我们自行探索并找到答案。 希望味精曾经蒙受的冤屈,在未来不会再度重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三、味精谣言的源起

三、味精谣言的源起

TAG标签: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